18年,她为5000个孩子撑起温暖的“家”-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4 08/ 13 16:57:33
来源:群众新闻

18年,她为5000个孩子撑起温暖的“家”

字体:

  8月9日,张芳玲在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和孩子们互动交流。

  8月9日7时30分,张芳玲刚打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大门,便被孩子们围住。

  “张老师,早上好”“老师今天上什么课”“老师,我想去书法班”……没等张芳玲说话,孩子们开始欢闹起来。

  张芳玲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该中心创办18年以来,先后服务留守儿童5000余人,其中有300多人考上了大学。

 “让村里的孩子好好长大”

  张芳玲从小在桥南镇长大。20世纪90年代,由于家里生活困难,为了改变命运,张芳玲坐上了去广东的火车。

  在外打工几年后,张芳玲有了一定积蓄。之后,她便将同镇的一些年轻人带到了广东,大家一起拼搏。

  “那时,我发现自己能帮到这么多人,还是很自豪的。但有一次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张芳玲说。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村里很多小孩没人管,逃课、逃学等现象时常发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张芳玲说,“要是我当初没有带着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孩子会不会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呢?”

  从那时起,“让村里的孩子好好长大”成了张芳玲心头的一件大事。她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帮到孩子。

  思来想去,张芳玲决定回乡发展。2006年,她辞掉广东的工作,回到家乡。租房子、购置设备,在家乡建起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没想到该中心招生第一天就有80多个孩子报名,最多的时候,中心有150多个孩子。”在高兴之余,张芳玲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个人忙不过来,张芳玲就带着全家上阵。丈夫帮忙做饭,公婆负责后勤保障。关于收费,张芳玲一直有自己的原则:“能交上来的就交,家里困难实在交不上也不强求。”

  然而,孩子的衣食住行、基础设备维护处处需要用钱。2010年,张芳玲花光了10多万元的积蓄,公婆也因身体原因住院,资金、人手非常紧缺。

  张芳玲开始四处奔走筹款。“当时区里和镇上的相关领导了解到我的情况,帮我对接社会上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许多人开始支持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芳玲很感动,“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即使我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老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

  “老师妈妈”是孩子们对张芳玲的专属称呼。

  “老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有孩子这样问。课堂上,张芳玲扮演着老师的角色,课后,她更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们便亲切地称呼张芳玲为“老师妈妈”。

  在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大多数是镇上5岁至13岁的儿童。张芳玲除了管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辅导外,还为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提供初中、高中的助学金和生活费。

  “有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在我身边,在这里,我同时扮演着妈妈、爸爸的角色。”张芳玲说,“有些孩子内向、自卑,我就带他们做游戏、露营,希望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和更多人交流。”

  18年来,张芳玲先后将300多个孩子送进了大学。

  当被问到和大学毕业的孩子有没有保持联系时,张芳玲说:“只要他们安心读书,好好生活,竭尽所能去服务社会,我就很满足了。”

  “作为党员,我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一直有人问,是什么让我坚持下来的。我的回答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理想和信念在支撑着我。”说这句话时,张芳玲的声音格外有力。

  “在我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给了我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受到温暖,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决心。”张芳玲说,“虽然有一些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但我从来不解释。作为党员,我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步履铿锵,张芳玲每一步都走得坚实。她先后获得临渭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感动陕西十大教育人物、临渭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我,这么多孩子需要我,我会一直坚持。”张芳玲说,她的偶像是张桂梅校长,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她一样实现人生价值。

  现在,张芳玲仍在把所有的资金、时间、精力投入到服务留守儿童的工作中。她还想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来这里陪伴孩子。

  “今年暑期,有3个学校的学生支教团队来这里。上午,苏州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给孩子们教授文化课。下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给孩子带来书法、武术、朗诵等兴趣课程。我相信还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张芳玲说。

  夜晚,孩子们逐渐进入梦乡。张芳玲却在灯光下翻开记录本,写下第二天的待办事项:“2班的梦真有些咳嗽,要带她去医院看看;1班新来的小宝对这里还有些陌生,明天需要带他熟悉一下,多交朋友……”(记者 耿杨洋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杨喜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