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陕西越来越多文艺团体、文化企业开始拥抱新市场,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焕发新活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晨 蔡馨逸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奋进号角。
曾因“文学陕军”名噪一时的陕西文艺,正以更加多姿的样貌示人:小说《主角》获得茅盾文学奖;话剧《麻醉师》《柳青》《主角》斩获文华大奖并在全国巡演;影视作品《装台》《白鹿原》等热播一时;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将诗意古都完美呈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秦大地的文艺工作者继承优良创作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出辉映伟大时代的精品佳作。一支以现实主义为鲜明特色,文学、话剧、影视、戏曲、歌舞多头并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艺陕军”力量,拔节生长。
蹚出文化传承发展新天地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曾经的主打演出。眼下,除了继续排演世界名著之外,越来越多富有中国气派的原创剧目登上了这家有着65年历史国有院团的舞台。
秦兵马俑、唐三彩仕女俑、元青花海捞瓷等文物在午夜时分“复活”,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知识被融入祖孙二人的乡村生活,在浓浓亲情中展现传统文化之韵;从五个孩子的视角重现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心路历程,在小观众心中种下爱国情怀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西安儿艺推出的《我们是秦俑》《二十四个奶奶》《遇见星海》等剧目广受欢迎,在全国乃至海外巡演。如今,全院年均演出超过500场。
“我们是文化自信的直接感受者和实践者。”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丽虹深有感触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与源自延安鲁艺的红色文艺传统,为西安儿艺给予充分滋养,“采撷一二,便有无尽的创作源泉和动力。”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文艺陕军”近年来厚积薄发的重要原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宁说,历史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诗品格,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文情怀的深刻影响,形成陕西文艺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的价值追求。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赋予了文艺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和精神动力。
从反映古老丝路传奇的舞剧《传丝公主》,到洋溢着现实主义色彩的话剧《柳青》,再到展现平凡生活火热闪光的电视剧《装台》,梳理近年来从陕西“走出”的文艺精品,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现实观照的特质一脉相承。
而随着近年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愈发受到重视。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支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创作,开展“百青人才”“百优作家”等人才培养计划……一系列“见真章”的举措扎实推进,为陕西文艺繁荣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被誉为“中国古代交响乐”的西安鼓乐自唐朝奏响已历千年,却在20世纪末因多种新潮娱乐形式涌现而日渐式微。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西安鼓乐在大唐芙蓉园驻场演出,融合仿唐乐舞和现代声光电技术创排的新剧目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在节假日每天演出四场仍供不应求。
“靠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西安鼓乐传承人、东仓鼓乐社第七代传人赵筱民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当代审美取向与新技术手段,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
在西安新城剧场上演的话剧《延水谣》(2024年2月14日摄)李一博摄/本刊
书写扎根人民文艺新篇章
台上,《保卫黄河》的歌声雄浑响起。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不少观众眼含热泪……这是近日原创话剧《延水谣》在广西大学上演时的一幕。自2023年9月首演以来,这部再现延安时期鲁艺师生用文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精品剧目已在全国巡演54场,吸引观众4万余人。
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说,为将《延水谣》打磨成经典,主创团队历时3年创作、13易其稿,数十次前往延安革命旧址采风。剧中“竺之奇”一角扮演者、青年演员杨鹏飞跟随主创团队在鲁艺窑洞中生活了一周,如革命年代奔赴延安的文艺青年一样,他穿上粗布军装、吃着大锅饭,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操,白天听专家讲述“延安十三年”历史,晚上与同伴围坐一团搞创作。
在杨鹏飞看来,那是一段非常纯粹且真实的文艺创作体验。“革命文艺家们真实生活的场景、如鲁艺学员般的生活体验,甚至军装粗粝的触感,都拉近了我这个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城里娃’与那段峥嵘岁月的距离,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揣摩和表演人物。”他说。
从80多年前文艺工作者集聚延安,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到如今《延水谣》等剧目展现文艺与信仰的力量,延安红色文艺传统一脉相承、影响潜移默化。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变迁,始终是陕西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回顾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从“小镇文学青年”到专业戏剧院团编剧、管理者再到茅盾文学奖得主,陕西作家陈彦跨界戏剧与文学,但其创作生涯始终没有离开火热的生活。
陈彦说,对置身其中的生活了解透了,才能下笔写好,否则连皮毛都描摹不好。有了生活,再去感知时代脉搏、折射广阔社会,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宽度和广度。
为了写《大树西迁》,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待了5个多月;写《西京故事》时,大量走访农民工聚集地和城中村,长时间跟踪采访这一群体;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主角》更是源于他在戏曲院团工作多年的观察与思考……经过生活的“浸泡”,农民工、装台工人、戏曲演员、基层公务员在他的作品中真实而鲜活,小人物的生活点滴折射出大时代的发展洪流。
“陕西作家把生活和人民作为创作的根本源泉,他们的创作主要凭借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社会经验,凝结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范式。”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
基于丰满的生活体验和饱蘸人民情怀的笔触,陕西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经由诸多艺术形态演绎后,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主角》被改编成话剧开启全国巡演,改编自《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小说的广播剧、戏剧、影视剧成为现象级作品……“文学给了话剧灵感与滋养,也将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不断传递。”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说,到火热生活中找选题、找素材、找原型,始终是“文艺陕军”最鲜亮的底色。
为不断擦亮这份底色,如今,在商洛市和西安市长安区两个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中,来自全国的作家们扎实调研,深入了解城乡发展脉络;跟随陕西省文联文艺“六进”活动,文艺工作者奔赴乡村、社区、学校、军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服务人民中激发灵感、汲取素材、推动创作;在“陕西省百青文艺家扶持行动”推动下,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文艺家扎根基层,取得丰硕创作成果……三秦大地掀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浪潮。
绽放文旅深度融合新活力
夜幕降临,一场舞台上的“穿越之旅”在新疆喀什古城九龙泉文化旅游街区上演。游客被“带回”两千多年前的长安与喀什,见证古丝路沿线两个重要节点的文化与繁华,亲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大场景……由西安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剧目《喀什之心》,自今年5月1日起开启驻场演出。
“这部剧目重新融合穿越叙事、舞台科技与非遗文化,再现了丝路繁荣景象。”西安歌舞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喀什之心》总导演雷佩华说,除了这部剧之外,西安歌舞剧院还参与了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唐风演艺、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的创排,每年演出两千余场,“作为专业文艺院团,我们承担旅游演艺剧目的创排,是希望用专业演出的理念和标准来推动旅游演艺发展。”
20世纪80年代,旅游演艺《仿唐乐舞》用音乐与舞蹈描绘出大唐宫廷生活的片段,开创西安在旅游市场上用文艺演出展示传统文化的先河。如今,以《长恨歌》《延安保育院》《无界·长安》等为代表的70余台旅游演艺剧目,向游客生动展示文化的灿烂丰富,成为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
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IP呈现,一个万亿级的文旅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陕西越来越多文艺团体、文化企业开始拥抱新市场,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焕发新活力。
在推出《大秦帝国》《那年花开月正圆》《装台》《音乐家》等知名影视剧后,曲江影视集团又开拓出纪录片、微短剧及影视剧拍摄服务等业务。今年,融合了影视IP、数字技术、文化旅游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华读书阁落地,通过实景与VR技术让观众置身电视剧《唐朝诡事录》的剧情中,感受唐长安城风光与探案惊奇。
截至6月30日,这一剧场累计接待观众约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1万元,并带动新华读书阁文创产品销售明显提升。曲江影视集团董事长王宣懿说,影视与文旅的融合是一场“双向奔赴”,拓宽了影视IP跨界合作的途径,也给文旅带来新业态、新玩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跟着影视剧去旅行”潮流兴起,二者融合前景广阔。
创新源于改革,同时回馈和服务社会发展。以文商旅多元融合发展为代表,陕西文化企业在聚焦主业的同时深化改革、拓宽赛道,激活文化产业创新活力。成立于2012年的西安演艺集团不断延长文化演艺产业链,目前业务涵盖文艺表演、剧院运营、艺术培训和文化资产运营四大板块,探索出一条文艺院团创新改革发展之路。
同时,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一批文艺院团以满足文艺演出市场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西安话剧院把项目负责制落实到剧目的创作、演出、宣发、文创全流程,为排好剧、闯市场打牢基础;西安歌舞剧院打破“论资排辈”,实施评聘分离、绩效考核等举措,树立起优胜劣汰、能者多劳的导向;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积极培养新媒体人才队伍,在线上开拓“第二舞台”……
目前,陕西已明确提出把“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更好融入文旅产品和服务。陕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陕西将继续繁荣文艺创作,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同时持续推进文艺领域改革,完成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引导民营文艺团体有序发展,推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