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000份宝鸡擀面皮乘“飞的”,在西宝高速宝鸡收费站出口被送到旅客手中。注入开水加热3至5分钟后,一碗“从天而降”的宝鸡擀面皮便可享用。
“18公里的路程,无人机仅用8分钟就能将货物送达。配送擀面皮的无人机可以应对多种天气,非常方便。这极大地降低了配送成本。”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煊说。
如今,宝鸡擀面皮已走向大江南北,甚至香飘大洋彼岸,是外国人眼中的“东方美食”。
一份均价5元的宝鸡擀面皮,从路边小店走向全国连锁,从手工作坊走向产业园区,成了宝鸡特色产业的“台柱子”。2023年,宝鸡擀面皮产业产值达55.5亿元。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相关上下游行业产值将达100亿元,实现双百亿的目标。
聚合力
600份、1万份、10万份……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宝宝面皮的发展历程。
2005年,宝宝面皮创始人王毅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王毅遇到了他的3个朋友:汤争、王磊和康民。当时,这3个人都面临着事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4个年轻人便计划一起创业,但做什么项目难住了他们。
“当时4个人加起来都没凑够2万元。”王毅说。
大的生意做不了,只能从小的入手。考察了一圈,他们选择了擀面皮这个当地特色小吃。为了开店,他们几乎走遍了宝鸡所有的擀面皮店,边吃边研究。
同年,他们4人一起在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开起了“宝宝面皮屋”。
“我和王磊负责在前台招呼客人,汤争在后厨泼辣子,采购基本靠康民。我们各自分工,有时吵吵闹闹,但更多的是通力合作。”王毅说。
当时,市场上的擀面皮普遍售价1.3元。宝宝面皮则推出“1元吃擀面皮”,并改良擀面皮味道,开业当天便卖出600份。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宝宝面皮的销量越来越好,最多的时候一天可卖出1万份。许多投资者慕名而来,想要加盟。
越来越多的加盟店开了起来,但如何保证供货量成了大问题。为此,王毅决定自建厂区,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
前后筹备了2年时间,他们终于在2017年建成了第一个厂区。在此过程中,他们还不断优化擀面皮口味,研制新产品。
“经过不断的改良,我们的擀面皮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在2020年初央视助农直播中,我们的产品8秒钟就卖出了9万份。”王毅说。
今年,王毅和朋友在金台区蟠龙新区投资建设的新生产加工基地投入使用,两个基地可实现日产擀面皮10万份。
“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定赢。”这是王毅坚守的人生信条。宝宝面皮的发展历程是宝鸡擀面皮产业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
擀面皮产业是宝鸡市重点特色产业之一,宝鸡为其设立了聚集区。宝宝面皮、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擀面皮产业聚集区的入驻企业。这些企业借助产业聚集区的优势,在生物发酵、无菌化生产等方面实现了标准化,并实现了擀面皮规模化生产。
与此同时,宝鸡市擀面皮产业发展促进会还联合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宝鸡擀面皮产业学院。这是宝鸡擀面皮产学研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该学院主要对擀面皮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整体培训和素养提升,从生产工艺流程、卫生标准、选材用材等方面入手,让产出的每一份擀面皮都能代表宝鸡擀面皮的最高水平。我们还开设了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相关专业,与擀面皮企业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擀面皮行业新的发展变化。”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伊逊智说。
目前,擀面皮产业聚集区内的食品加工区、产业孵化区、物流配送区、生产动力区等功能区正在陆续建设,原材料、技术、安全等方面都有了保障。擀面皮产业正成长为大产业。
“上”科技
4月2日,记者走进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智能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正在有序工作,一张张透亮的擀面皮快速产出。
“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将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理念相结合,创新发酵技术,通过擀面皮熟化机控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这样既保持了传统口味,又满足了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孙煊说。
“为了能让擀面皮进入更远的市场,我们首创了真空包装擀面皮,并在行业内形成标准。2020年初,我们又解决了真空包装擀面皮口感流失问题,发明了非真空锁鲜擀面皮,并申请了专利技术。我们生产的擀面皮,不需要微波炉加热,也不需要蒸煮,用开水烫3至5分钟就可以食用。”王毅说。
真空包装技术和非真空锁鲜专利技术不仅锁住了擀面皮的原味,也让存储时间延长至270天。这些技术帮助宝鸡擀面皮走出“家门”、迈向全球。
此外,在面皮制备、洗面沉淀、熟化成型、发酵口味等环节,宝鸡擀面皮共拥有62项专利。创新发展,宝鸡擀面皮一直在路上。
“宝鸡擀面皮企业在生产机械、制作工艺、外观包装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申报了多项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这些科技的创新和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也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宝鸡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苟红东说。
为支持宝鸡擀面皮产业升级发展,2020年宝鸡市出台《“宝鸡擀面皮”品牌建设方案》,制定宝鸡擀面皮食品安全标准、工业化流程标准,让这项传承上千年的手工技艺“有章可循”。
“行业标准的建立,保证了宝鸡擀面皮能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同时,我们建立了宝鸡擀面皮知识产权工作站,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统一品牌闯市场。此外,我们培育了10家擀面皮龙头企业,创建了10家擀面皮示范店,在全国建立了140多家‘千城万店’连锁经营企业和宝鸡擀面皮直营连锁店铺,将小面皮做成了大产业。”宝鸡市擀面皮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张新怀说。
标准化生产、真空包装、线上销售、直播带货……宝鸡擀面皮搭上科技快车,进入更大的市场。
延链条
“一份酸辣擀面皮、锅盔拌擀面皮,3号桌。”4月2日,在金台区陈仓园内,宝鸡平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瑞正忙着招呼顾客。进店的人一拨接一拨。
在宝鸡,擀面皮店遍布大街小巷。想要脱颖而出,创出品牌,并不容易。
“我之前在广东等地生活过,对很多地方的口味比较了解。来宝鸡旅游的外地游客比较多,因此我调制出不同口味的擀面皮,以满足各地顾客的需求。”李英瑞说。
慢慢地,李英瑞的擀面皮有了酸辣、香辣、酸甜等口味,创新研制出的过桥面皮、茴香面皮、汉堡面皮、寿司面皮、锅盔拌擀面皮、麻花拌擀面皮等产品也深受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顾客的喜爱。
生意越做越好,李英瑞又瞄上了外地市场。截至目前,她已在咸阳、西安、榆林、渭南、兰州等地开设了近20家擀面皮店,年营业额达700多万元。
李英瑞通过10多年探索,把擀面皮这个小生意做成了全国连锁店。
近年来,像李英瑞这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宝鸡的擀面皮产业也不断壮大,擀面皮销量不断增长,同步带动小麦、食用油、辣椒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擀面皮企业与农民签订了合作协议,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农技人员在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还确保了原料的稳定供应。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小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带动了农民增收。”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谦风学说。
在擀面皮产业聚集区周边的各个村子,很多村民在擀面皮企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们通过电商、技能、产业帮扶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宝鸡擀面皮产业化扶贫项目涉及全市12个村,累计培训2000余人、间接受益3000余人。”张新怀说。
企业为“拓市场”持续探索创新,政府部门也为“打品牌”出招助力。
擀面皮作为宝鸡传统小吃,还承载着传承和弘扬当地地域文化的使命。2023年,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面皮》,讲述了“面皮人”的奋斗史,同时带动宝鸡擀面皮线上线下销售一路飘红、远销海外。演出当月,宝鸡擀面皮销售额增加5000多万元,行业整体产值提高20%。
“话剧《面皮》是‘文艺+产业’的一次实践。不少擀面皮从业者和经营户看后,内心触动很大,认为这部话剧使他们经济上获利,精神上备受鼓舞。在创排话剧《面皮》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将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宝鸡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文艺精品创作和时代发展,让文化艺术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陈红科说。
从小麦到面皮,从田间到车间,从餐馆到舞台,多元创新把擀面皮产业链上的农民、企业、专家、演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宝鸡擀面皮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绽放出无尽的可能性。
“各方合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宝鸡擀面皮还将迎来更大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视角投向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宝鸡擀面皮产业发展能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张新怀说。(记者 李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