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10日电 题:记者手记:秦岭脚下,感受田间的底气
新华社记者张斌、安展
秦岭脚下,春日融融。在农业大县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上万亩猕猴桃树逐渐吐出嫩芽。
“要想让猕猴桃‘好吃’,必须先让猕猴桃‘吃好’。”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村民李小虎说。记者在他家看到,提前购置的20多袋品牌复合肥和有机肥整齐码放在墙边。在周一村里,记者发现品牌肥料几乎成了各家的“标配”。
“以前啥肥料便宜用啥,土壤容易板结,种的果子口感不好,销售也挺难。这些年大家都选品牌货,光买肥料就要花上万元。虽然成本提高了,但结出的果子质量更好,也不愁卖了。”李小虎说。
今年,李小虎的底气更足:“品种不断改良,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产出的好果子不愁销路!”
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村民李小虎为春耕准备的肥料。新华社记者张斌 摄
周至县是我国猕猴桃的优生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至县开始大规模种植猕猴桃,种植面积一度超过40万亩,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从事猕猴桃产业的农户达8.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1%。
不仅是李小虎,记者在周至县的田间地头采访时,能明显感受到当地农户的种植“底气”。细细询问后,记者发现,支撑这股“底气”的是先进的种植理念、科学化的管护技术、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和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条。
周至县楼观镇西楼村村民贠竹焕将不易保存、口感略酸的老品种换成市场上热销的“瑞玉”“翠香”等新品种,去年,两亩猕猴桃就卖了5万元。
“这几年,我家换了新品种,比照着县里生态种植的标准打药、施肥。”贠竹焕说,“去年,收购商到我的园子里品尝了几个猕猴桃后,当即就把整片果园都承包了。”
科学化种植不断推广,销售网络加快搭建,支柱产业的“腰杆儿”越挺越直。
近年来,周至县不断带动全域推行生态种植,建起2680座冷库,成立电商企业477家,不断解决农户销售和存储难题,猕猴桃产值已从2021年的52.09亿元增至2023年的81亿元。2023年,全县农民收入增速达8.3%,秦岭沿线农民收入同比增长11%。
农技人员在周至县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站为猕猴桃牵引枝条。新华社记者张斌 摄
位于秦岭深处的周至县厚畛子镇花耳坪村,黄澄澄的山茱萸花已经吐蕊。因气候适宜,山茱萸种植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然而,过去由于疏于管理、产量不佳,山茱萸带来的收入变化并不明显。
近两年,当地政府为村里购置了山茱萸果实筛选机、烘干机,聘请专家指导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让村民们的感受愈发深刻。
花耳坪村村民李军种植了10亩山茱萸,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山茱萸产量增加、价格翻倍,2023年比2022年多卖了4万元。
周至县厚畛子镇花耳坪村村民李军(右一)查看今年山茱萸长势。新华社记者张斌 摄
沿着秦岭一路走、一路看,一幅幅充满希望的春耕图景背后是农户思想的转变、新农技的加速嵌入、政府的有为之策……由此勾勒出的农业发展新貌里也多了乡村产业兴旺带来的增收喜悦。
“懂了方法、有了路子,今年的收入肯定还能再涨一涨。”李军底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