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社火去!”随着天光亮起,陕西省陇县街头热闹起来。人们呼朋引伴、携家带口在街上找好“最佳观赏位置”,翘首期盼。锣鼓声汇聚,社火游演队伍浩浩荡荡而来,高跷、旱船、芯子、竹马……在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社火一耍起来,热闹喜庆的气氛便迅速弥漫整个陇州大地。
在陇县还被称为陇州的千年前,社火便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携着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忠诚正义的传颂和对载歌载舞的享受,年复一年融入当地人的文化血脉。
乡土艺术
社火源于民间祭祀,是民间杂戏的一种。随时代发展,社火表演形式不断丰富,成为乡村传统节庆活动。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陇州就有正月耍社火的风俗,明清时期,当地各古庙会戏唱斗台,社火昼夜不绝。传承发展至今,陇州社火形成了20多种类别,以及颇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服化道。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社火巡游活动上,社火队伍在展示背芯子。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骑在马背上游走的马社火、站在高杆子上表演的高芯社火、边唱边演的地台社火……各类社火动静有别、乐舞兼备,演绎观音、赵公明、关公、包公、杨家将等人物典故。
“陇州社火表演内容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人物大多是神仙和文臣武将,除了祈求庇护、娱乐大众,更重要的是传颂这些英雄人物的美德。”陇州社火传习所负责人王忠厚说,社火蕴含着庄稼汉朴素的是非善恶观,在一次次巡游中教化民众。
好的社火装扮要能体现所演人物的精气神。而为现代人注入古人“灵魂”,靠的是社火脸谱手艺人的一双巧手。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元宵节社火巡游活动上,社火队成员脸上绘制着当地特色的疙瘩脸谱。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手艺人杨德成画了30多年社火脸谱,春节是他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每逢全县社火大巡游,杨德成通常要为四五个村子的社火队画脸谱,从深夜一直忙到清晨。
据他介绍,社火脸谱早期多用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暗合五行明辨忠奸。在色彩基础上,用云纹、水纹、火纹、月牙纹等纹饰进一步夸张变形,勾勒和放大人物特点,“脸谱色彩艳丽、画面丰富,体现着审美情趣和艺术想象力”。
因历史悠久、特点鲜明,陇州社火被列为陕西省级非遗,陇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的称号。
春节狂欢
在陇县,人人看社火、村村耍社火,300余家以村落为单位的社火会长期活跃,春节耍社火更是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东南镇黄花峪村在进行马社火游演。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正月十四一早,锣鼓开道,一队高头大马出现在黄花峪村街巷,马背上装扮好的社火队员威风凛凛,挨家挨户巡游表演,驱邪纳福。村民们点上鞭炮欢迎,给社火队员披上红绸布,祈求祝福。
“我们从半夜三四点就开始装扮,先到庙里敬神,再走村串户游演,最后卸掉装扮再次敬神,等结束回到家又到晚上了。累并快乐着,每年热闹这么一场才算得上是过年了。”扮演“黑虎”的张云刚说。
“大约从正月初二起,各村的社火就耍起来了。化妆的、扮演的、敲锣的、打鼓的、做后勤保障的,再加上观看的,差不多一村的男女老少都参与到社火里了。长期耳濡目染下,陇县人对社火天然觉得亲切。”王忠厚说。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东南镇黄花峪村在进行地台社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带着这份亲切感,王忠厚从12年前开始研究、排演社火。慢慢地他发现,除了热闹,社火还承载着乡村记忆。
王忠厚生活的河北镇东坡村地处山坳。两百多年前,当地人为了抵御盗匪,把打谷子的农具梿枷当作看家护院的武器,练就梿枷棍法。随着太平盛世到来,梿枷棍法演变成社火中颇具观赏性的表演形式。从农具到武器再到娱乐,梿枷社火延续着这个小村庄的历史。
“马社火能追溯到秦人在此地养马的历史;社火小调随时而作、随心而唱,是民间的音乐史诗……”王忠厚滔滔不绝,用社火勾勒出一部“地方志”,寄托乡愁。
承古拓新
元宵节当天,来自陇县三个镇的社火游演队伍在县城竞展风采,数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在街道两侧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锣鼓声响彻云霄。摄影爱好者刘建不断调整焦距、按下快门。“我们从西安来的,已经在陇县待了三天,各种社火拍了个够。”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元宵节社火巡游活动上,群众在观看车社火。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陇州社火名声渐响。当地出现了多家社火演艺公司,推动社火从农家娱乐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陇县熙地社火演艺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成立以来,恢复和新排社火节目30余个,在全国演出400余场。
“如今,社火的服装、道具更加精致,节目编排也更加整齐有序,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进行编创。”陇县文化馆馆长苏黎明说。
2月24日,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元宵节社火巡游活动上,群众在观看马社火。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年过七旬的陇州社火传承人宋怡儒,仍想与时俱进:“要吸引年轻人,必须创新。”他设计的社火“和谐陇州”用眉户剧夹杂狗叫、羊叫声的配乐渲染出“田园牧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参考芭蕾舞剧做了服装和配乐创新。
在热闹的社火游演中,陇县人告别春节,进入新一年的生活劳作。“下一步陇县谋划打造一批集展示、体验、经营为一体的特色社火民俗文化村,探索让逢年过节‘火出圈’的社火文化,衍生出更常态化的文化旅游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苏黎明说。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蔡馨逸 刘潇
编辑:姜辰蓉
视频素材来源:陇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